北京市延庆医院

内网OA | 手机版
正在获取日期...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医院动态 >>医院新闻 >> 正文

医院动态

医院新闻

【健康知识宣传】医生为什么让我做增强检查?一文读懂“加药”影像的真相

作者:闫肃 来源:医学影像科 发布时间:2025-11-10 13:44:48
字号:
+-14
浏览次数:

拿到检查单时,很多人会疑惑:普通CT/核磁(MRI)已经照了,为什么医生还要额外开一个“增强检查”?甚至担心“打药”会伤身体。其实,增强检查不是“重复操作”,而是医生看清病灶的“关键放大镜”,背后藏着明确的医学逻辑。

图片10.jpg

一、先搞懂:增强检查和普通检查差在哪?

1.普通影像检查(如平扫CT、常规MRI)就像用眼睛直接看房间——能看到家具的大致形状,却分不清“柜子里装的是衣服还是杂物”。

2.增强检查的核心差异,在于静脉注射了一种特殊“造影剂” ,这种药物进入血管后,会随着血液流遍全身,在影像上呈现出不同的“亮度”:血管和血流丰富的组织会变亮,血流少或无血流的组织则保持暗态。相当于给房间里的“水管”通上了有色水,能清晰看到水流的走向、哪里堵塞、哪里有异常分流。

图片11.jpg

二、医生“偏爱”增强检查,主要为了3件事:

不是所有检查都需要“增强”,当医生怀疑以下问题时,才会建议加做,每一步都是为了更精准地诊断。

1.揪出“伪装”的病灶:区分“正常组织”和“病变”。

有些病灶在普通影像里和正常器官“长得太像”。比如肝脏上的小囊肿和早期肿瘤,平扫时可能都是“小黑点”;肺部的炎性结节和恶性结节,也可能看起来差别不大。而增强检查能通过“亮度变化”拆穿伪装:良性囊肿通常“不亮”(没有血管),恶性肿瘤则会“先亮后暗”(肿瘤需要大量血液供应,造影剂会先聚集再流出),让病灶无所遁形。

2.给病灶“定性”:判断是良性还是恶性。

这是增强检查最核心的作用之一。比如发现肾脏有肿块,普通检查只能确定“有东西”,但增强检查能观察肿块的“供血模式”:良性的肾错构瘤,增强后通常“不均匀亮”;恶性的肾癌,则会呈现“快速亮、快速暗”的特征。医生通过这些“光影信号”,能初步判断病灶的性质,为后续治疗(观察/手术/穿刺)提供关键依据。

3.评估病情“范围”:为治疗方案“画地图”。

即使已经确定是病变,增强检查还能帮医生看清“病变的影响范围”。比如:肿瘤患者做增强,能明确肿瘤是否侵犯了周围血管、有没有远处转移,这直接决定了手术能不能切、该切多大范围;血管疾病(如脑梗、动脉瘤)患者做增强,能精准定位堵塞或扩张的血管位置,为溶栓、支架手术提供“导航图”。

图片12.jpg

三、关于“打药”的3个常见顾虑,一次说清:

很多人抗拒增强检查,多是担心造影剂的安全性。这些问题其实早有成熟解决方案:

1.“打药会过敏吗?”——概率低,提前预防更安全。

造影剂过敏的发生率约为0.02%-0.04%,大部分是轻微的皮疹、恶心,严重过敏极少。检查前,医生会详细询问你的过敏史(尤其是海鲜、碘过敏史),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还会先查肌酐,确认安全后才会使用。如果曾有轻微过敏,也可以提前用抗过敏药预防。

2.“造影剂会伤肾吗?”——健康人无需担心,高危人群有保护。

目前临床用的多是“非离子型低渗造影剂”,对肾脏的负担很小。健康人检查后多喝水(24小时内喝1500-2000ml),造影剂会通过尿液排出,基本不会损伤肾脏。只有本身有严重肾病(如尿毒症、严重肾衰竭)的患者,才需要医生评估风险,必要时用“预防性药物”或选择无造影剂的检查方式。

3.“增强检查辐射更大吗?”——辐射量在安全范围内。

增强CT确实比普通CT多一次扫描(注射造影剂后),但额外增加的辐射量,仍在国家规定的“医疗辐射安全标准”内,单次检查不会对健康造成影响。如果是增强MRI,则完全没有辐射,担心辐射的人群可以优先选择(但检查时间较长,体内有金属植入物者需提前告知)。

图片13.jpg

四、最后提醒:做增强检查前,你需要准备这些。

1.检查前4-6小时禁食(避免注射造影剂时恶心呕吐),但可以少量喝水;

2.穿宽松衣物,去掉身上的金属物品(如项链、耳环、皮带);

3.提前告知医生你的基础病(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等)和正在吃的药物;

4.检查后多喝水,帮助造影剂排出,一般24小时后即可恢复正常饮食。

图片14.jpg

其实,增强检查不是“额外负担”,而是医生为了更精准诊断、避免漏诊或误诊的“必要步骤”。如果医生建议你做,不必过度担心,配合做好准备即可——清晰的影像,才是制定正确治疗方案的第一步。

文/医学影像科 闫肃

上一篇: 喜报!北京市延庆区医院在市级竞赛中喜获佳绩

下一篇: 【健康知识宣传】带您了解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

相关文章| 相关科室| 相关医生| 相关视频| 相关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