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新闻
【健康科普】警惕“鹦鹉热”——这种肺炎可能来自你的宠物鸟!一场高烧不退的肺炎,病因竟是家里养的鹦鹉?
2025年上半年,延庆区医院呼吸科先后接诊了几位持续高热、剧烈咳嗽的患者,CT显示肺部严重感染,但常规抗生素治疗无效。最终,医生发现病因竟与患者家中饲养的鹦鹉和鸽子有关——这是一种名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特殊感染。
近年来,随着宠物鸟、鸽子等家养鸟类的流行,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病例逐渐增多,由于症状类似流感或普通肺炎,极易被误诊!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种“特殊肺炎”的神秘面纱。
一、什么是鹦鹉热衣原体肺炎?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Psittacosis),又称鸟疫,是由鹦鹉热衣原体(Chlamydia psittaci)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它不仅感染鸟类,还能通过呼吸道传播给人类,导致肺炎、高热,甚至重症感染。
为什么叫“鹦鹉热”?
最早发现于鹦鹉:19世纪末,欧洲爆发多例与鹦鹉相关的肺炎,因此得名。不仅限于鹦鹉:鸽子、金丝雀、鸡鸭等禽类均可携带并传播病原体。
二、感染途径:你的宠物鸟可能是“隐形传染源”
很多人喜欢养鸟,却不知道鸟类可能携带鹦鹉热衣原体。人类感染的主要途径包括:
1.呼吸道吸入:最常见
鸟类的羽毛、粪便、分泌物中含有病原体,干燥后形成气溶胶,被人吸入后感染。
高危场景:清理鸟笼、接触病鸟、甚至只是靠近打喷嚏的鸽子!
2.直接接触
抚摸鸟类后未洗手就触摸口鼻。
被鸟类啄伤或抓伤(罕见但可能)。
3.环境暴露
禽类市场、鸽子聚集的广场、农场等场所风险较高。
注意: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极其罕见,主要传染源还是鸟类。
三、症状:像流感?像新冠?极易误诊!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的潜伏期通常为5-14天,初期症状类似流感,容易误诊为普通感冒、流感、新冠甚至支原体肺炎。
典型症状
1.高热(39-40℃),持续不退,普通退烧药效果差。
2.剧烈头痛、肌肉酸痛,类似流感。
3.干咳或少痰,严重时出现呼吸困难。
4.乏力、畏寒,部分患者有相对缓脉(体温高但脉搏不快)。
重症表现:少见但危险
1.肺炎加重:CT显示肺部大片炎症,甚至呼吸衰竭。
2.全身感染:可累及肝脏、心脏、神经系统,导致心肌炎、脑膜炎等。
医生如何诊断?
1.病史关键:是否有鸟类接触史?(养鸟、逛花鸟市场等)
2.实验室检测:目前我院尚缺乏针对鹦鹉热检测的商品试剂盒。我院检验科开展的靶向二代测序(targeted 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tNGS)技术助力包括鹦鹉热在内的特殊病原菌的诊断。
3.影像学:胸部CT可见肺部斑片状阴影。
四、治疗:普通抗生素无效,需针对性用药
许多患者初期被误诊为“细菌性肺炎”,使用头孢、青霉素等常见抗生素却无效,因为鹦鹉热衣原体对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敏感。
首选药物
1.多西环素(强力霉素):成人首选,疗程14-21天。
2.阿奇霉素:适用于儿童或孕妇(需医生评估)。
注意:
1.不要自行用药!需严格遵医嘱,避免耐药性。
2.重症患者可能需要住院,甚至氧疗或呼吸机支持。
五、预防:养鸟人士必看!如何降低感染风险?
如果你或家人喜欢养鸟,务必做好防护!
1.鸟类来源要正规:购买宠物鸟时,选择检疫合格的商家,避免来源不明的鸟类。
2.清洁鸟笼要小心:戴口罩、手套,避免直接接触鸟粪、羽毛。 用消毒液(如含氯消毒剂)清洁鸟笼,避免扬尘。
3.密切观察鸟类健康:如果鸟出现嗜睡、羽毛蓬乱、腹泻,可能是携带病原体,及时隔离并咨询兽医。
4.高危人群加强防护:免疫力低下者(如老人、孕妇、慢性病患者)尽量减少接触鸟类。逛花鸟市场时戴口罩,避免长时间停留。
鹦鹉热衣原体肺炎虽然不算常见,但漏诊、误诊率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养鸟爱好者在享受乐趣的同时,一定要做好防护,出现症状及时就医! 别让“爱鸟”变成“健康隐患”!
医生提醒:
1.如果出现不明原因高热+鸟类接触史,务必告知医生!
2.早期确诊和治疗可极大降低重症风险。
文/呼吸科 周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