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等奖:
《肠梗阻导管在机械性肠梗阻中的应用研究》
(普外科 张晓征)
项目简介:肠梗阻是普外科常见疾病,又以机械性肠梗阻为主。治疗方法有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是胃肠减压、禁食水等。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保守治疗的应用越来越多。为了解决这些治疗上的难点,我院新开展了小肠梗阻的肠梗阻导管疗法。
肠梗阻导管为三腔两气囊(前气囊、后气囊),导管前端有侧孔供负压吸引使用,导管长300cm,18 F,导丝长350cm。在胃镜动态监视下,导管经鼻插入食管下段,然后经导管插入导丝超出导管1cm,一起进入胃内,导丝比导管前端先行,确认导丝通过幽门,继续送入导管,导管前端通过幽门后,将导丝由导管中回抽5 cm左右,然后将导管向前送入5 cm,反复此过程,将肠梗阻导管尽可能插入空肠20 cm以上,拔出导丝。减压管进入空肠后,向前气囊内注入灭菌蒸馏水10~15 ml,小肠蠕动可以带动前气囊和导管向肠管远端推进,导管末端接负压吸引,压力以一1 147~一2 145 kPa为宜,要适时确认导管处于开通状态。导管在小肠内移行过程中,每隔几小时将导管经鼻向胃内推进30cm,使导管在胃内处于松弛状态以减少运行阻力,每隔10 h透视下确认导管的前行位置。
该疗法在治疗上的特点:
1)直接在肠梗阻的上部进行减压,利于吸引潴留的食物和气体,从而有助于解决梗阻。2) 可通过肠导管注入中药、生植物油等,直接作用于梗阻的上部,利于解决梗阻。3)与传统疗法相比,有治疗周期短,见效快,创伤小等特点。4) 即使是完全梗阻,肠梗阻导管减压治疗后,可减轻梗阻以上的小肠的扩张和水肿,减少术中的污染,并利于行粘连松解和手术吻合,也利于行腹腔镜等手术。5)对于粘连严重和反复粘连的肠梗阻,不仅可利用肠导管在术前进行减压,还可在术中进行肠排列,避免术后梗阻复发。6)通过腹部平片,肠梗阻导管可以有助于判断梗阻的具体部位,为手术解决梗阻提供方便条件。7)通过向肠梗阻导管注射造影剂,有助于判断是否为完全梗阻,有利于早期判断是否应行手术治疗,从而减少肠坏死等并发症。
所以肠梗阻导管在治疗机械性肠梗阻临床效果显著,国内外越来越多应用于临床。
项目的可持续性:
1.肠梗阻是常见病和多发病,不缺乏病例
2.我院具有实施该项新技术的设备和仪器
3.目前我们已经掌握了这项技术操作
《拘禁球囊技术在冠脉分叉病变中的应用》
(心内科 李富军)
项目简介及创新性:分叉病变见于10-20%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由于操作复杂,发生边支丢失、围术期心梗以及术后靶血管重建率较高,分叉病变一直是PCI领域最具挑战性的病变类型之一。对于边支供血范围较小、开口狭窄程度较轻的分叉病变,循证医学证据更支持主支单支架,必要时再对边支植入支架,即必要时支架策略, 2015年ACCF/AHA/SCAI联合发布的PCI指南也把此策略列为Ⅰ类推荐(证据水平A)。必要时支架策略已被广泛认可和采用,但是,在实施必要时支架术过程中,即使使用导丝保护边支,仍然有高达51%的病例边支血流受影响。如何有效保护边支成为实施必要时支架术的考量重点。
拘禁球囊技术是指主支支架植入前边支预先预置球囊,以命名压释放主支支架,负压的支架球囊保留原位;评估边支血流有无受损(TIMI 分级),血流无受损,撤出边支球囊,保留边支导丝;支架球囊于原位充盈至相应压力以确保支架贴壁;如果边支血流受损明显,则按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球囊扩张或者支架植入。
创新性:JBT减轻主支支架所致的血管嵴移位及主支斑块向边支的移位,降低了边支急性闭塞的风险,减少了对吻后扩张和边支支架植入必要性。即使在边支严重受累不得不进行球囊扩张或边支支架植入时,由于边支球囊建立了较充裕的主支-边支通道,导丝通过主支支架网眼进入边支血管的难度和进入假腔的风险均降低,从而可提高边支补救性介入的成功率。
项目的可持续性:该技术的应用使得冠状动脉分叉病变介入治疗保护分支血管通畅,预防分支血管闭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避免多支架重叠造成支架再狭窄率增高,患者预后良好,JBT技术减少支架使用数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应用前景非常好。
《大粗隆抗剪切螺钉在65岁以下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中的应用体会》
(骨科 杨飞)
项目简介:股骨颈骨折发病率约占全身骨折的3.58%,占髋部骨折的54%,多见于60岁以上老年人。其中无移位(包括嵌插性骨折)骨折占33% ,有移位骨折占67% 。由于股骨颈解剖、生理的特殊性,骨折不愈合及股骨头坏死是股骨颈骨折的两大并发症,既往文献报道其发生率分别可高达10%-20%和10%-43%。还有一部分病例伤后出现下肢深静脉栓塞、褥疮、坠积性肺炎等并发症。因此,股骨颈骨折的治疗要点是常需要行手术治疗,防治并发症的出现,使下肢功能锻炼尽快恢复。Weijie等指出对于股骨颈骨折的患者,目前对于无移位或嵌插型股骨颈骨折、移位型股骨颈骨折,除非病人有明显的手术禁忌证,均应考虑手术治疗,以防止骨折再移位,并减少病人卧床时间,减少骨折合并症发生。对于移位型股骨颈骨折,首先应尽早手术治疗。目前比较一致意见,对于无移位或者外展崁插型股骨颈骨折,不论年龄大小首选内固定治疗,对于65岁以上以为股骨颈骨折可以一期人工关节置换术治疗。但是对于65岁以下移位股骨颈骨折治疗意
见不统一,有内固定,有关节置换。该项技术对于65岁以下移位股骨颈骨折,Pauwels大于50°的不稳定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4枚螺钉技术,主要是在原有3枚螺钉基础上增加一枚垂直于骨折线的大粗隆抗剪切螺钉内固定技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可以增加固定稳定性,减少骨折移位风险,促进骨折愈合。临床中采用该项技术成功治疗5例股骨颈骨折患者,效果满意。
该技术创新性:对于65岁以下Pauwels大于50°的不稳定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4枚螺钉技术固定,增加一枚大粗隆抗剪切螺钉,可分散局部应力,减少应力集中,增减固定稳定性,减少骨折移位风险,促进骨折愈合。
项目的可持续性:目前我科年轻住院医生可独立完成不稳定股骨颈骨折闭合或切开复位空心螺钉内固定技术。该项技术易掌握、易推广、增强年轻住院医生动手能力及创新思维的建立,具有可持续性发展的潜能。对于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可作为常规技术开展,对65岁以下不稳定股骨颈骨折患者保关节具有重要意义,该项技术可以在不稳定型股骨颈骨折中常规开展应用。